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再現光顯,洲明助力中國館驚艷亮相
來源:洲明科技 編輯:ZZZ 2025-05-16 08:40:13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5月10日,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在意大利水城璀璨啟幕。這項世界頂級藝術盛會,匯聚了來自全球60余個國家的建筑與設計精英,共同探討人類未來的空間秩序與建筑智慧。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展覽現場。photo by Demone
繼2024年雙年展后,洲明科技再次作為中國館官方技術合作伙伴亮相雙年展,為最受矚目的威尼斯軍械庫Corderie主題展廳及中國館,提供LED顯示屏與數字展陳光顯解決方案,以行業領先的光顯技術服務當代藝術美學,助力中國設計在世界舞臺發聲。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展覽現場。photo by Demone
中國館建館20年
光顯科技護航藝術表達
2025年恰逢中國館在威尼斯建館20周年。中國館作為威尼斯令人矚目的文化之窗,是中國現代藝術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本屆雙年展中國館展覽,由國家文化和旅游部主辦,著名建筑師馬巖松擔綱策展,主題為“容·智慧(CO-EXIST)”,洲明科技提供技術支持。展覽聚焦良渚文明、敦煌石窟、北京中軸線等文化母題,由12位(組)建筑師呈現10組作品,探索中華傳統“天人合一”哲學如何啟發當代建筑材料更新、城市再生與未來空間構建。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展覽現場。photo by 王子耕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展覽現場。photo by Demone
洲明科技憑借多系列高清LED顯示設備、軟件平臺與數字展陳光顯解決方案,為展覽打造具備沉浸感與表現力的視覺空間,確保藝術作品的每一處細節精準呈現,讓全球觀眾切身感受“科技+文化”的交融魅力。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展覽現場。photo by Demone
第19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中國館開幕式,嘉賓合影,圖片版權:©第19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中國館策展團隊。photo by Demone
中國館展覽開幕式上,中國駐意大利大使賈桂德、威尼斯市副市長馬西米利亞諾·德·馬丁、意大利外交部前副部長勞拉·芬卡托、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利群、策展人馬巖松等,以及參展藝術家(團體)時境建筑、繪造社、沙丘研究所、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龍瀛課題組、MAD建筑事務所、眾建筑、小紅書產品設計中心、中國美術學院視覺傳播學院、香港中文大學結構平衡實驗室、騰訊研究院、王子耕、未建筑事務所等來自中國與意大利政界、文化界、藝術界的近百位嘉賓出席。
藝術與科技共舞
洲明打造數字展陳行業標桿
威尼斯雙年展主展覽現場
本次雙年展,洲明科技不僅為中國館提供了可靠的光顯支持,更在備受矚目的主展覽區域,打造出一處科技感與設計感兼具的“互動空間”,以超高清LED終端為載體,數字化呈現創作者的構想與項目。——這一突破性嘗試打破了藝術展以往以投影為主的視覺表達方式,讓LED顯示屏成為空間敘事的重要媒介。
在此次展覽之外,洲明科技還持續推動LED光顯產品及數字展陳解決方案在高端展覽、博物館、公共藝術等場景的廣泛應用,持續引領光顯技術在藝術設計和數字展陳領域的創新實踐。
“Unatural屏”效果展示
譬如,洲明自主研發的革新產品“Unatural屏”,熄屏時呈現木紋、金屬等真實裝飾質感,宛如環境的一部分;而一旦點亮,則化身細膩絢爛的LED大屏,賦予空間強烈的沉浸感與藝術沖擊。產品基于納米光學技術開發,擁有多種紋理與可定制方案,完美適配高端零售、酒店、辦公等空間。
Beeple,《來自人造未來的故事》展覽現場。洲明科技提供LED光顯服務
中法建交60周年丨洲明數字展陳方案亮相巴黎“金陵圖數字藝術展”
此外,洲明還推出融合AI、XR、虛擬人、雷達互動等前沿技術的數字展陳場景化解決方案,提供“硬件+軟件+內容+交互”的一體化服務,營造更具想象力的沉浸式體驗。
洲明光顯賦能
中國方案登上世界舞臺
近年來,洲明已服務于國際性藝術活動,包含
2025大阪世博在內的多屆世博盛會
2022北京冬奧會開幕式
中法建交60周年巴黎“金陵圖數字藝術展”
全球頂流數字藝術家Beeple個展
......
同時與目前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建筑師馬巖松及其團隊在《馬巖松:流動的大地》等多個展覽中深度合作,持續探索建筑藝術與光顯技術的跨界共生。
MAD建筑事務所《馬巖松:流動的大地》展覽。洲明科技提供LED光顯服務
著名建筑師馬巖松與洲明集團國際團隊人員合影。左起依次為洲明國際營銷中心意大利副總經理胡浩然、大客戶及行業系統部總經理劉宏劍、馬巖松、營銷副中心(歐洲)副總經理方漫漫、歐洲GTM技術專家汪成
本屆威尼斯雙年展,是一次集體的中國發聲,也是一次跨越藝術與技術的融合探索。
光與顯之間,洲明科技將繼續以創新為筆、以科技為墨,讓光顯藝術不僅成為展示的載體,更成為表達的語言,講述屬于中國的文化智慧與未來想象。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