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標桿出爐!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十佳案例都是怎么做的?
來源:夜游文創燈光研究院 編輯:lgh 2024-04-07 09:58:51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4月1日,文旅部發布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十佳”案例和優秀案例名單。文旅領域賦能鄉村振興的政策文件有哪些?本次入選的“十佳”案例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地方?一起來了解。

01
文旅領域賦能鄉村振興
相關政策梳理
2021年4月
文化和旅游部關于印發《“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的通知,在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方面提到“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以重點產業項目為載體,引導文化產業機構和工作者深入鄉村對接幫扶和投資興業,促進群眾就業增收”。
2022年1月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強調“啟動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
2022年4月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和國家開發銀行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要求“文化和旅游部會同相關部門遴選一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縣(市、區),充分發揮縣域統籌規劃、資源配置作用,探索體制機制創新,總結經驗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示范。加大在國際舞臺宣傳力度,對外講好中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故事。”
2022年6月
工商銀行發布了《金融支持鄉村振興行動方案》,推出了金融支持鄉村振興15條舉措。工商銀行將圍繞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著力提升金融供給水平、綠色金融服務、融智服務效能、金融科技支撐、助農惠農能力,全力支持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十四五”期間,工商銀行每年在鄉村振興領域的融資投入將不低于1萬億元,全力滿足糧食與重要農產品供給、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等需求。
2023年1月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的通知》:以縣級行政區域(包括縣、縣級市、市轄區等)為試點地區,每批試點每個省(區、市)最多推薦3個試點縣(市、區)。兩批全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縣(市、區)名額共計100個左右。
2023年9月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等部門擬確定首批63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名單,予以公示。
2023年10月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等部門經過嚴格遴選,確定了首批63個全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名單。
2024年4月
文化和旅游部組織開展了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典型案例的征集和遴選工作,確定了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十佳案例和優秀案例名單,現予公布。


從頂層設計層面推動到申報創建實施,文旅賦能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性工作,相關政策和配套規劃一直在逐步完善,最終形成創建發展的總體依據。
02
十佳案例解析
根據公布名單,天津薊州區的“大力發展鄉村旅游 奏響鄉村振興新旋律”、河北省滄州市吳橋縣的“放大雜技產業優勢 構建鄉村振興嶄新格局”、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撫遠市抓吉赫哲族村的“打好文旅融合牌 小漁村‘蝶變’美麗村”、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的“賡續‘首倡精神’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大石板村的“絲路古村變景區 文旅融合促振興”等入選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十佳”案例。
天津市薊州區
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奏響鄉村振興新旋律
薊州全區總面積1590平方公里,除1個城區街道辦事處外,剩下26個皆為鄉鎮,景區景點全部布局鄉鎮。依托好山好水好風光,旅游業成為薊州區的主要產業。產業旺則鄉村興,鄉村旅游提級工程是薊州區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的重要內容。
《薊州區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在實施鄉村旅游提級工程中,提出提升運營管理和服務接待能力,打造城市人群鄉村旅游目的地和“周末消費”目的地。《方案》指引,鄉村景區景點運營者努力提升服務水平,以讓游客吃得安心、住得放心、玩得開心為目標,營造良好適旅環境。
旅游爆火,名氣大是一方面,挖掘文化內涵辦好活動也是重要因素。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旅游產品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爬山、看水、吃農家飯”已難以滿足游客多樣性需求。2023年以來,薊州區文商旅產品及服務供給持續優化,消費新場景不斷涌現,文旅活動策劃日益豐富。

盤山景區、下營鎮的梨木臺景區、漁陽鎮的千年古剎獨樂寺等重要文旅打卡點,結合歷史與文化,推出“乾隆游盤山大典”實景演出、“花朝盛典”、“了不起的中國古建”教育課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打卡與游玩。
為讓游客住得安心、吃得放心、玩得開心,薊州區2023年全面加強旅游配套設施建設,重點提升農家院接待水平,量化指標;舉辦大賽,示范帶動,引導農家院“升級”。以“低端規范化、中端舒適化、高端精品化”農家院發展導向,提高農家院盈利能力和發展質量,進而讓游客慢下來、留下來、住下來。
實施鄉村旅游提級行動,薊州區還將深化京津冀九縣市區“京東文旅圈”戰略合作,全面提升23家景區和鄉村旅游品質,推出 4 條鄉村游精品線路。加快鐵嶺云橫鄉村振興示范項目建設,打造全市“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不斷拓寬“兩山”轉化路徑等。
河北省滄州市吳橋縣
放大雜技產業優勢,構建鄉村振興嶄新格局
近年來,吳橋縣把“雜技興縣”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放大雜技文化產業優勢,構建鄉村振興嶄新格局。
黨政重視,政策引領。吳橋縣加強部門協同,定期部署、督導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工作。先后制定出臺了《雜技文化產業引導資金使用辦法》和《穩定經濟運行一攬子政策措施》《2+4+X產業發展意見》和一系列雜技方面的獎勵補助救助政策,鼓勵引導雜技文化主體增加投資、擴大規模、拓展市場,提升產業帶動能力,引領鄉村振興。
做強產業,提升動能。目前吳橋縣擁有各類雜技學校、團體111家,雜技專業村17個,全縣雜技文旅產業相關企業319家。涉及雜技產業的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有1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有3個。2021年吳橋雜技文化旅游產業實現收入5.06億元,雜技關聯文化企業年創產值近億元,從業人數達到3萬余人。
一是培育壯大產業龍頭。累計投資4000萬元,對雜技大世界景區進行提升改造,先后投資2100萬元,打造提升《江湖》《時代》《運河·印象》等系列精品劇目。
二是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吳橋縣先后投資2000萬元,清理運河河道23.2公里;投資7.64億元建成了34.8公里的高標準堤頂路和投資7.64億元、五條共計82公里通往景區的道路;投資5150萬元,修建了7個景區停車場;投資1.45億元,建成了運河公園和五季公園;新建改建18座旅游廁所,旅游標識標牌19處。
三是豐富雜技旅游業態。近年來,包裝謀劃了文旅及配套項目46個,目前已經建設運營34個項目,總投資達56.4億元。先后建成云瑧金陵雜技酒店、運河公園、江湖大劇院、雜技山水小鎮、運河人家美食一條街、球幕影院等項目。今年總投資14.3億元的雜技博物館、海洋世界、雜技學校擴建等六大文旅項目正在加快建設中。
各方參與,共同發力。實現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一是政府主導,部門聯動。整合宣傳部、文廣旅局、鄉村振興局、農業農村局、住建局、水務局等多個部門力量,形成工作專班,合力抓示范、強推進、見實效。二是多元融入,壯大主體。鼓勵各文旅企業深入鄉村投資興業和對接幫扶,使企業積極參與到各類文旅項目和配套項目的建設運營中,同時掛牌11家非遺工坊,推動鄉村旅游和相關產業發展。三是群眾知曉,廣泛參與。鄉村振興離不開群眾的參與和貢獻。吳橋縣實施文化賦能鄉村振興中,各村鎮農民群眾積極配合、參與,投入到各文旅項目建設、生產、運營中,不僅確保了文旅項目運營,同時實現自身增收。
發展特色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一是文旅融合帶動鄉村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吳橋雜技大世界2019年前平均每年接待游客80萬人次,園區內常年活躍著各類民間雜技類非遺項目,安置解決雜技演藝人員、服務人員400余人。各級代表性傳承人、非遺傳承人的人均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同時,帶動周邊街村從事民宿、餐飲、娛樂、文創、運輸等產業蓬勃發展,從業人員近萬人,人均年增收6萬元。
二是演藝團體帶動廣大鄉村人員就業增收。吳橋縣現有雜技中專學校3所(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吳橋職教中心、銘揚雜技學校)、各類民間雜技團校21所,每年招收農村學員1000余人,先后為國內外雜技團體輸送優秀畢業生6000多人,均已成為各大雜技團體主力軍,年均工資10萬元以上。6000多名雜技藝人常年在60余個國家和地區演出,帶動鄉村人員就業增收,團體年收入達到500余萬元。
三是文創研發帶動越來越多文化企業增效。隨著雜技文化旅游產業紅火發展,同時帶動了文創產業崛起。吳橋金鼎古籍、海霞米業、宏藝宮面、酒章文創園、方士英石影雕工作室等文創企業推出的線裝書、特色小雜糧、宮面、酒頭酒、石影雕等100多件特色文創產品亮相5.18深圳文博會、廊滄經貿洽談會,遠銷國內外,受到廣大游客青睞,年創產值1000多萬元。
四是雜技農文旅融合,帶動農民增收。吳橋縣培育曹洼村、岳莊村兩個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打造17個雜技專業村,大力發展全域旅游、觀光農業。先后建成20多處農業采摘觀光項目,年接待游客達10萬人,促進農民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開發建成了梁霞莊園、第九園趣民宿小院等農村民宿,年收入50000余元;打造運河公園,流轉沿線萬畝河灘,建成萬畝紅高粱、植油菜花、油葵等觀景經濟作物,促進農民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撫遠市抓吉赫哲族村
打好文旅融合牌,小漁村“蝶變”美麗村
從單一捕撈到漁農并重,再到當前多業并舉的跨越式發展,赫哲族人堅守古老技藝,傳承民族文化,與各民族一道,開啟了幸福新生活。
撫遠市提出:“深入挖掘民俗特色,精心打造特色鄉村景區,叫響赫哲民俗特色品牌”的戰略部署,以撫遠市打造“烏蘇里船歌”旅游風光帶為契機,大力發展赫哲民俗文化旅游產業和民生工程。
近年來,抓吉赫哲族村深入開展赫哲族特色村寨建設,將“網紅橋”、民俗展館、便民服務中心、綜合文化活動中心等景點連接成片,讓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有機融合,在撫遠市“烏蘇里船歌風光帶”框架下,抓吉赫哲族村大力發展民俗文化旅游產業,建成建筑面積6240平方米的赫哲民族風情村,提升赫哲族村旅游服務保障水平。
通過“黨支部+合作社+村民”的模式,成立黑龍江省烏蘇赫哲民俗技藝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赫哲語、赫哲舞、魚皮畫、魚骨畫、魚皮工藝等傳統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增強群眾的致富本領。合作社吸收了32戶村民加入,聘請專家定期授課,講解制作工藝,免費發放魚皮,鼓勵村民參與并搭建了旅游商品交易大棚。在黨支部不懈的努力下,全國首家赫哲族民間文化傳承基地落戶抓吉赫哲族村。2019年12月,抓吉赫哲族村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
打響“張謇故里·詩畫海門”品牌,繪就江海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新畫卷
海門區以“文旅賦能張謇故里,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為主題,以張謇文化為內核,發揚張謇“艱苦自立”精神,弘揚張謇“敢為人先”的旅游精神,積極培育動漫藝術、樂器制作、文化創意等文化新業態、新產品,文旅賦能鄉村振興“海門模式”,取得可喜碩果。
以農文旅產業融合為抓手,積極推動旅游與鄉村自然資源、文化價值、生態環境、特色村落的深度融合和產業嫁接,激活海門鄉村振興“新動能”。因地制宜打造“鮮活海門”“海門禮物”等區域公共品牌,帶動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構建起新的文化旅游服務模式,為農文旅融合發展提供更大空間。2023年以來,東布洲市民農莊田園綜合體、青龍港1806景區成功入選省級重點文旅項目。
深入實施“文化+”“旅游+”戰略,加大文化旅游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力度,打造體現本地元素,獨具特色的鄉村、工業、研學等旅游業態,形成創新力更強、附加值更高的文旅產業鏈。探索“非遺+”賦能產業發展模式,扎實推進江海博物館、疊石橋家紡博物館、通東民俗博物館、卞之琳藝術館等整體提升,充分挖掘和利用海門山歌、頤生酒釀造技藝、通東號子、沈繡、倪琴、戚家拳等非遺文化資源,創新開展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活動,打造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體育等非遺項目互動體驗區,通過文化傳承助力鄉村振興,村民致富。
聚焦“三美一高”,持續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完善基礎設施、美化村容村貌、振興鄉村特色文化,將江海特色文化深度融入村莊發展,留住鄉愁,彰顯田園人文之美。通過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構建“8+1”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體系,截至2023年底,全區502個規劃發展村,已建成482個美麗宜居鄉村,建成率達96%,已累計創成5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4個市級特色田園鄉村。
充分挖掘鄉村傳統民俗、民間藝術、民俗表演、本地美食等文化資源,打造“一鎮一品”“一村一品”特色品牌,形成具有競爭力多元化的文化產品體系,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常樂鎮以張謇文化為內核,深度發掘農文旅資源,以點帶面,多點融合,全力推進“四村”(頤生村、八烈村、官公河村、中南村)組團發展;臨江鎮依托動漫文化、卞之琳藝術文化,布局了東布洲動漫基地、玲瓏湖藝術街區等項目,激活鄉村發展的蓬勃動力;海門街道、海永鎮、悅來鎮、四甲鎮憑借農業資源優勢,推進智谷綠海都市農業公園、福美農場、忘憂花園等精品農旅項目,開拓一條江海農耕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將鄉村文化振興類項目納入海門文化和旅游發展專項資金扶持范圍。近年來,扶持建設凱利繡品、沈繡藝術中心、在想文化IN劇場、靈感罐頭、定格動畫、陸小冉土布工坊等一批鄉村文化振興項目。
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
創新“五大模式” 實施“四大工程” 開辟鄉村振興新路徑
沂南縣健全體制機制,構建全域文旅發展體系,制定《沂南縣全域旅游總體規劃》《沂南縣文旅融合發展規劃》《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等文件。
創新“五大模式”,開辟鄉村振興新路徑。
一是紅色文化帶動“常山莊模式”,發揮常山莊革命時期戰斗堡壘村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建立集紅色研學、影視拍攝、休閑觀光為一體的山東紅嫂家鄉旅游區。
二是創意興田園“朱家林模式”,將田園生活體驗、鄉村生活美學等融入鄉村旅游,搭建鄉村振興學院等雙創服務平臺,先后引建26個農文旅融合項目。
三是村企共建“新立村模式”,新立村與山東廣匯集團合作成立旅游開發公司,在傳統蘋果采摘基礎上,開發民宿、煎餅體驗館、蘋果體驗館、拓展基地等旅游項目,打造“新立蘋果”“七彩煎餅”等特色農產品品牌,成為紅色文化鮮明、鄉風民俗濃厚、體驗功能齊全、“村景合一”的國家3A級旅游景區。
四是兩區同建“竹泉模式”,依托竹泉村“翠竹、清泉、古村落”的鄉村生態、民俗文化資源,堅持景區帶村、村企共建,開發一處新景區、同步建成一個新社區,景區年客流量超100萬人次,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五是“兩山”理論“馬泉模式”,建設集休閑觀光、林果采摘、民宿度假等功能于一體的沂蒙馬泉休閑園,獲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
實施“四大工程”,繪就融合發展新畫卷。
一是實施項目片區化推進工程,規劃建設臥龍源城鄉融合示范區、東高莊紅色鄉村振興片區等以諸葛亮漢代文化、紅色教育、鄉村休閑為特色的“鄉村振興十大片區”。
二是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圖書館、美術展覽中心、界湖公園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推出《沂蒙四季·紅嫂》《婦救會》等10個沉浸式演出作品。《沉浸式情景小劇:講好紅色故事的沂南實踐》入選全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
三是實施文物保護利用和非遺傳承工程,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園被納入國家抗戰遺址名錄。加快68個非遺項目文創產品研發,建成嶺上硯博物館、竹泉鄉村記憶館等20個展示體驗銷售平臺。
四是實施文旅人才隊伍建設工程。探索建立產學研一體化文旅人才建設機制,引進泰山學者領軍人才韓生教授團隊合作開發紅色沉浸式演出。搭建徐公硯傳習所、景泰藍工藝團隊、元寶根藝培訓基地等本土人才培養平臺,培育非遺傳承人85人、手工藝大師6人。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大南坡村
留住鄉愁 傳承文脈用“美學經濟”引領鄉村振興
一是明確美學定位。近年來,通過從習近平總書記“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建設美麗中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等重要指示精神中汲取養分,修武縣創新提出了發展美學經濟的思路。
在當地人看來,美麗中國就是中國的未來,中華美學精神就是美麗中國的底蘊,而廣袤鄉村就是中華美學的根脈。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修武縣聚焦美學賦能,把美學設計人才提升到和科技創新人才同等重要的戰略高度,創造性地將設計師和藝術家的原創作品作為提升鄉村美學體驗、創造美學價值的重要抓手,在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架起了一條可轉化的通道,為鄉村振興探索出美學經濟新模式。
二是用美學留住鄉愁。鄉村振興內容豐富,既要塑形,有產業支撐;也要鑄魂,有精神追求。鄉村振興的這個“魂”,就是“鄉愁”。修武縣在做好農村垃圾治理、污水處理、廁所革命等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基礎上,另辟新徑,致力于用美學設計與美學產業項目“留得住鄉愁”,避免了“鄉村城市化”的破壞式開發。
在挖掘鄉愁資源上,通過對全縣戲曲、故事、古驛道、古建筑、特色農產品、特色小吃、傳統工藝等分類整理與完善,建立美學經濟資源數據庫,因地制宜制訂“三年保護性開發計劃”。
在充分激活美學資源價值上,先后聯手60余位海內外知名設計師,進行美學建筑設計和美學資源包裝,全面啟動大南坡、天空之院、水塔餐廳、七賢會客廳等第一批60個美學經濟與產業示范項目,在全縣美學資源基礎較好的8個鄉鎮構建美學建筑及其相關業態網狀布局。
在提升鄉愁品質方面,建立美學項目設計審核、觀摩評比等6項推進機制,把牢項目品質和鄉村特色關口,確保新上項目“無設計,不建設”;無特色,不推進。通過高質量美學設計“針灸點穴”,綠水青山、麥香磨坊、石屋古井和鳥語花香的詩意棲居之美全方位回歸,成就了城市居民最稀罕的美學體驗,不少美學項目成為“網紅打卡地”。
三是以美學傳承文脈。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文脈既是鄉村振興的軟實力,也是鄉村產業發展的生產力。修武縣創新美學載體,有效激發鄉村文化的生機活力,調動鄉村居民創新的熱情,避免了鄉村振興“千村一面的量產式開發。
四是調動原住居民積極性。只有當村莊的原住居民受到尊重與肯定,通過還權、歸位、賦能站到“舞臺”中央,鄉村振興才擁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修武縣拓展思路開啟鄉村營造,點燃鄉村群眾參與熱情,有效避免了原住居民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被邊緣化的現象。
五是社會化運營。單單依靠黨委政府的力量,難以保障鄉村振興的常態化與可持續,只有構建完善的社會化的運營機制,充分調動農民、企業家、社會公益組織等不同主體共同參與的積極性,才能實現投入產出相對平衡,避免因推進鄉村振興工作而形成新的縣域債務風險。
六是市場化推動。鄉村振興的美學路徑帶來資源聚集,同時也帶來人才的聚集、人才的培育。設計師、藝術家、策展人、青年創客這些對于城市都異常稀缺的人才,通過美學經濟“市場的手”,讓企業家在實現鄉村美學項目盈利的同時,把鄉村家庭和青少年對美好生活渴望的建筑美學產品、文創產品、美育工程直接送到群眾身邊,突破了以往鄉村美育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和公益贊助的杯水車薪難題,實現了全民美育工作在鄉村振興中的推廣普及。
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
賡續“首倡精神”,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以鄉村“首倡脫貧”的歷程為基石,注重發揮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優勢,圍繞產旅結合、農旅融合、文旅配合,大力發展紅色、綠色、民俗文化旅游,使之成為鄉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2023年,全國83.8萬余人次黨員、干部到十八洞村參觀學習。
多年來,湘西州扛牢首倡地政治責任,將文化旅游賦能鄉村振興納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整體格局,堅持走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之路,積極探索了文旅賦能鄉村振興的“湘西經驗”。
2019年,湘西州全境實現脫貧摘帽,成為文旅助力脫貧攻堅的鮮活樣板。2023年6月,全國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在精準扶貧首倡地召開,生態美、生產美、生活美的鄉村嶄新面貌在湘西大地精彩呈現。
如今,以“神秘湘西”為品牌的文化旅游業成為鄉村振興重要動力,湘西州鄉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鄉村歷史文脈得到有效保護,鄉風文明程度不斷提升,湘西大地民生改善、村容煥新、文化傳承、產業發展,美麗湘西讓這里的人民得到了真正的實惠,50多萬人吃上“旅游飯”、過上新生活,文旅的賦能為鄉村振興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凝聚了精神力量。
廣西桂林市龍勝縣
五個一”推動農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新突破
“五個一”指制定一套激勵政策、探索一套經營模式、打造一批示范區、樹立一批優質品牌、培育一批特色農產品。
制定一套激勵政策。近年來,龍勝堅持把旅游業,特別是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作為調整農業經濟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和改善民生的富民產業,出臺了《龍勝各族自治縣促進文旅產業發展獎勵暫行辦法》等系列政策,將全域旅游深度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資源保護、城鄉建設等各項規劃,設置每年不低于1000萬元的旅游專項資金,并創新“黨旗引領+金融先鋒”投融資模式,從政策、土地、資金等方面為全域旅游保駕護航。
探索一套經營模式。在經營模式方面,龍勝以旅游龍頭企業為主導,對旅游景區進行整體包裝,統一管理,統一運營,群眾以土地集體入股或參與等方式進行合作,實現“一田生五金”的典型案例。建立政府、旅游公司、旅行社和村委會共同經營管理的模式,成功開發紅軍巖、花海區、魚塘垂釣休閑區、紅瑤民俗博物館等特色游覽點,形成集民俗體驗、休閑觀光、特色餐飲等功能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示范點。充分發揮黨員“領頭雁”作用,推出“黨支部+公司+農戶”經營模式,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輻射帶動群眾搭上農旅結合的“致富快車”。推出“村集體經濟+”經營模式,團結群眾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有力推動特色效益產業同村級集體經濟融合發展。
打造一批示范區。龍勝大力推進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金竹民宿體驗區、黃洛瑤寨長發小寨風情區、金坑瑤寨梯田觀賞區、芙蓉高山蔬菜種植區、廣南大糯開發與草龍傳承體驗區、馬堤張家苗寨風情小寨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區,形成了“一路梨花上南山”“一路稻花上龍脊”“一灣碧水進溫泉”的全域旅游大格局。有序推進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和鄉村建設示范樣板,一批農業美、文化美、生態美、生活美、宜居宜業宜游的鄉村振興示范典型涌現出來,2022年大寨村入選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金江村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六漫村入選自治區鄉村治理示范創建試點,“平野河谷生態農業示范帶”欣欣向榮。
樹立一批優質品牌。龍勝充分發揮生態文化、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紅色文化、鄉村文化的資源特質,做足農耕、民族、紅色、康養與旅游融合文章,通過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開發成為旅游產品,實現民俗變瑰寶,促進農民增收。依托中國品牌節慶示范基地、龍脊國際梯田文化旅游節等載體,推出了“開耕節”“紅衣節”“辣椒節”“紅糯節”等各式各樣的民俗旅游品牌和8個常態化民俗演出項目,著力打造“多民族生態博物館”旅游品牌。通過把民族村寨打造成旅游景點,把民俗風情搬上舞臺,把民族服飾和民族工藝品開發成旅游產品,開通龍勝紅色研學培訓主題線路等一系列融合升級措施,促進全縣鄉村旅游經濟復蘇,讓更多的群眾吃上“旅游飯”。
培育一批特色農產品。富硒資源是龍勝特色資源,為了讓富硒資源和健康資源成為游客“看得見、品得著、帶得走”的旅游產品,當地依托富硒資源,加強“三品一標”特色農產品開發力度,通過加工企業、手工作坊等主體,著力開發打造百香果、獼猴桃、龍脊辣椒等富硒系列鄉村旅游農產品,樹立起健康生態的旅游形象。同時,龍勝充分挖掘紅瑤長發文化,研發推出“長發小寨”洗護產品,還發揮羅漢果特色主導產業優勢,構建羅漢果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利用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建設名特優特色產品展示中心。
重慶市武隆區荊竹村
“一二三產+旅游” 助推鄉村發展蝶變
近年來,荊竹村以“旅游景區+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特色產業園”全新融合發展為主線,大力發展一二三產業“+旅游”,全面帶動周邊村民和脫貧戶致富增收,助推鄉村振興。
荊竹村在發展過程中,一方面重視解決鄉村用水、用電、交通等問題;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組建了由社會資本、原住民、政府和運營商共謀發展的鄉宿聯盟,通過打造旅游在地品牌IP,進而帶動農產品銷售和加工,促進當地就業和發展,增加了村內發展活力。
荊竹村以田園、莊園、樂園“三園模式”為發展思路,對應“自然、鄉鄰、文創”的理念,力圖為古老村莊注入更多的活力。堅持“原汁原味”發展留住村魂,力爭打造一幅恬淡自 然浪漫的田園圖景;同時堅持項目的鄉村性、在地性和創造性,保持原鄉生態、復合產業、跨界生活,構建理想生活模式,營造新型“生產、生活、生態”的場景,讓村莊增強自己的生命力,保證持續發展。
荊竹村從“藏在深山無人知”到如今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下一步,仙女山街道將持續堅持“兩山論”發展初心,持續實施“+旅游”發展,大力謀劃旅游研學、戶外體驗、農旅觀光、親子研學等創新旅居模式,全力打造“6+4”產業鏈,帶動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大石板村
走進西昌大石板古村,絲路驛站古跡舉目可見,鄉愁故事張耳可聽,儼然一副“世外桃源”的美麗畫卷。百年古村落究竟如何華麗蝶變?
兩次涅槃,重啟百年古村落的華麗蛻變。乘著城鄉融合的東風,西昌市海南街道大石板村鄉村振興一期項目隨之啟動,以保留古村文化和村落原貌為核心,對傳統鄉村文化進行重構,通過修舊如舊、修新如舊等建筑手法,讓古村有了“面子”,更實了“里子”,更改變了村民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傳統生活。
蛻變后的大石板社區黛瓦青磚、古寺巍峨,憑借田園般的閑適成為市民與游客的“詩和遠方”。同時,大石板社區依靠“古村落+新民宿”的雙輪驅動,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三變”,從傳統農業、漁業開始向旅游康養產業轉型發展,逐步實現市、街道、村社區的功能互補,助推城鄉融合發展。
2022年11月3日,大石板村鄉村振興二期項目正式亮相,挖掘茶馬文化,引入文創、非遺、書吧等品牌,配合打造書香之城的整體策劃,新舊文化在此相融,傳承與創新相輔相成,打造一條集古村風情游覽環線、田園度假游覽環線、運動研學游覽環線為一體的鄉村振興示范帶。
文旅產業具有連接城鄉的優勢,大石板社區憑借豐富鄉村業態,從推廣“古村落+新民宿“先進經驗,到逐步探索“民宿+康養+旅游”新模式,再一次實現蛻變發展。
發展鄉村旅游,村民吃上了家門口的“旅游飯”。目前,大石板社區共有232家民宿、85家餐廳、38家旅拍門店,通過發展旅游帶動村里1000多人實現家門口就業,去年僅火把節期間,接待外地游客10萬余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00余萬元。2023年全年,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33.59萬元,同比增長17%。短短幾年時間,大石板社區實現了增收致富,讓村民吃上了“旅游飯”。
素材來源:天津發布、四川發布、湖南農業、文化在線等官方公眾號
評論comment